大放光彩 綻放傳統燈藝

中正E報
Jun 3, 2022

--

【記者 邵佳渝/雲林北港報導】

北港藝師吳登興靠自學鑽研花燈技術,受龍山寺指名製作每年的平安總燈,更獲外國住持的邀請,將台灣花燈技藝拓展國際,除了技巧與美感過人,吳藝師對文化資產的保存也不留餘力,提報多項北港歷史建築與文物為文化資產,奉獻於藝文產業。

德義堂傳人 北港藝師吳登興

北港藝師吳登興是德義堂龍鳳獅第五代傳人,精通獅頭與花燈等民俗技藝。從小對手作具有極大興趣的他,從製作花燈的技法到使用材料,都是靠自己不斷摸索與調整得出的心得,常利用空閒時間至北港朝天宮,觀摩廟宇內的交趾陶與剪黏工藝。

談起自學的那段時光,吳登興笑著說:「我做獅頭都用油漆畫,所以一開始就買了油漆回來塗花燈,結果發現整個都不透光,只好全部拆下來重貼,就這樣不斷試。」雖然過程很辛苦,回首一看皆是成為養份的過程。

吳登興(右)與作品(左下)及獲獎匾額合影。【照片來源 吳登興/提供】

吳登興正式開始製作花燈是高中時期,第一次參加比賽,獲得中部五縣市第一名,那時候僅有台北燈會,吳登興首次參加台北燈會全國賽,獲得第三名的好成績,也開啟了花燈藝術這條路。比起較為靜態的花燈姿態,吳登興更傾向製作跳脫框架、活靈活現的氛圍,這點也常常在他的作品中呈現。

堆滿過往作品的倉庫兼工作室,擺放了各種類型與大小的花燈。【記者 邵佳渝/攝影】

傳統花燈技藝 過程耗工耗時

花燈的製作是一項十分繁瑣的技藝,吳登興表示,製作前要先構思花燈的設計,如此才能開始製作骨架、糊紙、裝燈、繃布、裝飾、彩繪及組裝等步驟,最後完成一個栩栩如生、光彩奪目的花燈。

吳登興說:「所有過程都非常重要,其中以『骨架』為最重,因為一盞花燈的外型與姿態全依賴著骨架的好壞與否。」因此主燈類的骨架,他都會親自操刀製作,以確保成品的美觀與完整性,通常一盞大型花燈,用上整個團隊連夜趕工,最少也需一至二個月。

吳登興製作並焊接花燈骨架。【照片來源 吳登興/提供】

多樣彩繪花燈 呈現各式風格

除了外型,花燈彩繪也是極需技術性的一項工程,要在非平面的花燈上作畫,考驗的是師傅的技術與功力。燈籠彩繪師粘呈寶為美術專業,在開始繪製花燈前已有開設個人畫展的經驗,認識花燈這項工藝後,結合自身的美術專長,賦予這項傳統技藝新的面貌。

彩繪師運用不同字體與構圖,改變花燈的用途或氛圍,例如詩畫一體的花燈,具有濃厚的古風氣息;將客家畫布包覆在燈籠骨架上,就成為一客家氣息濃厚的作品;將書法黑體加上白框、印章字,燈籠外加上木製小屋頂,就會令人聯想到日式風格。

在花燈上進行水彩作畫時,要注意水彩濃淡的掌握,還要注意構圖在燈籠曲面上的佈局,以及點燈後透光的效果等等。

協助老藝師 保存文化資產

除了製作花燈,吳登興也致力於文化資產的保存,提報多項北港歷史建築與文物,協助身懷技藝的老藝師登錄為文化資產保存者,吳登興說:「我大概十多年前觸碰到文化資產這一塊,開始研究、理解,去協助老藝師提報。文化資產那麼地美,美到像故事、像畫,如果能把文化資產做出來那不是很好嗎?所以這幾年一些花燈主題,我就是以文化資產為題,讓老百姓更能理解我們生活周遭的故事,還有先民的智慧、生活過的足跡。」

2018年,吳登興受邀替嘉義市設計主題花燈,花燈設計融合在地文化與特色,包含了嘉義市城隍廟、嘉農棒球、檜意生活村及城隍廟御賜匾額「臺洋顯佑」匾,吳登興分享當時的情景:「我設計、製作這個花燈,那時候嘉義市長來看,我就順便把這個匾額的提報表上交給他,也透過花燈直接明白的讓大家知道這是一個文化資產!」

吳登興融合在地特色與文化,製作嘉義市主題花燈。【照片來源 吳登興/提供】

發揚國際 傳承花燈工藝

吳登興平時於北港及各地區開班授課,傳授花燈技藝,更拓展至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將花燈技藝發揚至國際。製作花燈已有二十餘年,吳登興認為重要的還是該回歸初心,反璞歸真到傳統技藝這一面,做自己想做的作品,吳登興說:「做了這麼多年我不會覺得心態上有什麼改變,應該改變的是工藝的技術,而不是工藝的面貌,保留原本的文化和技藝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只有讓技藝不斷精進,讓製作工藝的價值不斷提升,才有機會讓這項技藝留下來。」

傳統技藝的傳承在吳登興身上,似乎並非一項沉重的使命,而是如生活般再自然不過的事。一盞花燈,蘊含了燈藝師長年的心血與經驗,在欣賞花燈之美的同時,我們仍需回歸到藝術的本質,了解技藝本身。

--

--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