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有新住民 跨文化教育

中正E報
4 min readApr 24, 2018

--

【記者 許玟心 丁唯薰/嘉義市報導】

片長:5分33秒

受到全球化影響,來自東南亞的新住民日益增加,因文化、語言等差異,在教育孩子上不免遇上困難。過去,新住民總是背負較負面的社會印象,在台灣仍被認為是位處劣勢的族群,然而,全球化下推行東南亞政策,對東南亞貿易投資日漸增多,新住民之子逐漸展露優勢。

隨著全球化影響,不同族群間的互動已蔚為風潮,根據內政部統計至107二月底外籍與大陸配偶總計大約五十三萬人,其中東南亞外籍配偶占約十五萬,近百分之三十,分別以越南、印尼等為大宗。新住民人口快速增長,衍生出第二代子女教育問題,已成為社會關注焦點。

新移民親子溝通 語言障礙大

嘉義市新住民家庭服務中心社工督導 許淑芬:「比較大的問題,可能是來自於語言和識字,因為他(東南亞新住民)的母語畢竟不是中文,比如說他要用很多中文去表達那個意思,或是是去要把它表達那麼貼切的時候,對新住民來說是會比較困難,所以在跟孩子的溝通上面,有一些東西上面,就是因為語言深度的問題,他會有接收的落差。」

嘉義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陳美瑩:「他們比較不了解我們台灣的升學制度、台灣的教育環境、教育方法,所以有時候老師們可能也會錯怪了他們,但是也很多老師非常幫忙他們。如果有問題,就是孩子到了國中的時候,突然發現我的媽媽為甚麼中文那麼爛,可是如果老師,小學老師開始就說,你看你的媽媽來到台灣,你的爸爸來到台灣,要工作要賺錢,在異國文化,他們多麼偉大,那這些孩子就有正向的,雙語言雙族群的認同。」

為減低溝通上的困難,政府也提供新移民子女相關課程的補助。

嘉義市政府教育處學府校安科約僱人員 黃則穎

目前配合我們中央新南向推行新住民子女教育,增強新住民親子溝通的技巧,協助他融入學校教育。另外華語補教教學課程,這個部分是針對新住民子女,因為他華語的溝通能力比較不好,所以可能需要另外做華語的加強。

翻轉負面印象 成為主力人才

隨著台商在東南亞市場日漸蓬勃,對於人才的需求逐漸提高,新住民之子因此成為主要人才來源。

新住民家庭教育中心志工 陳金鳳:「因為我本身是華僑,所以語言方面的話,我還有一個優勢是說我還可以講廣東話,所以我跟她講,我跟她對話有包括國語、廣東話、越語然後台語。」

嘉義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陳美瑩:「他們的優勢就是台灣現在在推動國際教育,跨文化理解,他們比我們還好,因為他們生活在那樣的情境底下,尤其有部分的人如果他們家庭經濟更好的。第二個就是語言,但是語言要看家庭還有看學校,所以有的人可能從小就浸濡在所謂的比如說東南亞語言環境,那這樣子他們就會從雙語雙文化底下成長,他們會具備我們很多台灣人沒有的一些資本跟條件。」

重視新住民 推動多元文化

嘉義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陳美瑩:「他們(政府)不得不重視這一塊,因為人口太多了,就像你們這一代,你們的思想比較開放,你們會喜歡越南菜,你們會關心,可是上一代他們的整個教育不同,所以我覺得也是整個社會變遷,然後也督促,然後這就是整個世界的潮流,其實都在推動跨文化的理解,因為這個會變成社會的資本、孩子的資本。」

新住民的到來代表著多元文化的加入,社會也因此開始重視雙邊交流,不僅深化了台灣的文化內涵,也讓台灣邁向真正多元文化的國家。

新住民家庭教育中心志工 陳金鳳:「我是覺得現在蠻有友善的那一面,因為現在教育部有發(佈)108學年度東南亞的語言也是必選課,那種就覺得,我們的母國語言終於就得到一個肯定,因為以前的姊妹有說,他連講自己的母語,還是跟小朋友講,都會被長輩拒絕,現在的話就很鼓勵去學,所以那個很大很大的改變。」

嘉義市新住民家庭服務中心社工督導 許淑芬:「如果說願意接受培訓新住民,(新住民)中心也非常積極在投入能夠栽培新住民的姐妹可以成為種子師資,比如說到學校宣導文化,或是去講故事,大概就是這方面的,可以讓他們去發揮或是宣導他們母國的文化,讓台灣人認識,然後能夠因為認識增加瞭解之後可以促進尊重跟減少歧視這一塊。」

嘉義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陳美瑩:「包容這兩個字我要打叉,因為就多元文化教育,他是很低層的表現,尊重可以,但是還要進一步欣賞、學習,大家一起合作,讓我們這個台灣社會更好。」

--

--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