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許文映、莊仟如/嘉義市報導】
片⻑:08:12
重點:嘉義市區鐵路高架化計畫於2017年9月6日經行政院核定綜合規劃報告,後移交高速鐵路工程局主辦,鐵路高架化常與建設發展畫上等號,但計畫時程與細節對外公開得不夠完整,而且計畫將帶來的影響也需仔細檢視。
都市發展規劃 民眾聲音在哪
對於你來說,一座城市需要的是什麼呢?是經濟的繁榮發展,讓城市樹立起一棟一棟的商業大樓,還是過往歷史的記憶,一幕一幕留在我們的生活之中。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但在媒體的塑造之下,我們往往看到的是「建設才能帶來發展」,各個地方政府相繼提出與建設相關的政策,試圖勾勒出城市發展的美好願景。
嘉義人文關懷協會理事長陳世岸說:「台灣很多的公共建設存在著這樣的思維,就是為什麼會出現一些蚊子館,或者說一些沒有人在走的道路,卻開得很大條。有一些資源的投入幾乎可以說就是浪費,是沒有意義的投資。那這些事情是怎麼被發生的、被決定的? 我覺得這裡面的檢討機制是有障礙的,要完成所謂的發展這件事情,可能有一個前置的東西是需要被討論的。但是那個討論的東西,在討論過程是缺席的,是空白的。那個東西是什麼,就是到底這個鐵(路)高(架化)是不是我們的需要,這個城市發展到某個狀態,所以我們道路需要拓寬。 到底我們是因為有了那些需求,所以去做了那些建設,還是其實我們是在打腫臉充胖子,就是在自己能力上也很難去達到的事情,去做了一件我們可能不是很需要的事情。」
嘉義鐵路高架化 計畫緣起
1998年5月嘉義市政府完成「嘉義市區鐵路地下化可行性研究報告」,1999年9月經行政院核示,考量地下化工程所需經費及時空環境變遷等因素,建議將鐵路高架化及捷運化。2006年7月5日行政院核定「嘉義市鐵路高架化計畫可行性研究報告」,中間經歷協商及多次審議,在2017年9月6日行政院核定。
高速鐵路工程局捷運工程處綜合課黃課長說:「高架基本上就是平交道會消除平交道路的部分,譬如說一些陸橋,原則上可以消除。有部分的地下道、穿越的地下道,原則上也是可以消除。消除這些平交道跟陸橋 或者是地下道之後,騰空出來鐵路橋下的腹地,這個部分嘉義市政府正在規劃都市縫合,把嘉義市的都市縫合的規劃,就要看規畫後續的發展,來觀察嘉義地區發展的影響。就交通來講的話,平交的部分,減少了一些平交道,還有陸橋,對整個交通未來動線來說,應該確實有幫助。」
成功的案例 員林高架化
員林市是僅次於彰化市,彰化縣人口第二多的行政區,2015年員林鎮改制為員林市。新十大建設推動的台鐵捷運化政策中,員林市從2007 年開始鐵路高架化建設,耗資58 億元,工程期間歷時八年。擴大都市計劃進行市地重劃、開闢員林市區主要幹道外環聯絡道路,再加上鐵路高架化,整體的規劃改善了交通壅塞的問題,讓員林市在商業發展和生活機能上都能有所成長。
員林市民眾張小姐說:「大家都不要去(那邊的公園)了,都往(高架橋下)這邊來
這邊不會淋到雨,也不會曬太陽。你早上沒來,早上來的人很多。禮拜日下午的時候小朋友休息,都在那邊(靠近車站的出口)跳舞,在這裡跳舞看玻璃(的倒影),都很大一群人,一些學校,員林的就對了,不知道哪一間。那裡一群、那裡也一群,下午的時候也有男生在玩滑板。」
嘉義市民眾童威璋說:「我是還蠻支持(鐵路高架化),因為我是從彰化坐(火車)過來,那中間有經過一站是員林站,員林站高架化之後,我覺得帶動火車站前後的繁榮景象跟建設,好像還蠻不錯的。那嘉義其實,我從小就住在這邊,除了去外地讀書。我覺得前站跟後站的確會讓一個市區的發展有差別,像前站就比較繁榮,後站就還蠻沒落,後來因為有轉運站,就是客運到後站去,後站現在有比較好一點。所以我覺得鐵路高架化,應該對整個都市的發展,是正面多過於負面。」
民眾資訊不足 意見討論在哪
鐵路被視為阻隔市區發展平衡的原因之一,然而鐵路高架化是否真的就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卻沒有人能夠保證。嘉義火車站旁嘉義之心願景館設立的目的,是希望讓民眾能更方便獲得鐵路高架化的完整資訊,不過大多數參觀民眾還是對計畫細節保持疑問,並期待政府能提供更多說明。願景館是否真的能成為有效的溝通平台?政策後續的影響是由大多數人來承擔,如果沒有開放的討論空間或確實地將民眾意見納入考量,那麼民眾又該如何信任我們現有的代議制度?
陳世岸說:「我覺得目前政府在著力的,都是要趕快把鐵高工程上的障礙排除,趕快把工程做起來,我看到的是這樣。其他的你說都有民眾參與的機制,好像有這樣的平台,可是我覺得他還是一個比較表面的東西。就像民眾能不能夠參與決策,還有你給民眾看的 ,跟給專家看的會不會一樣?還有是政府內部的文件,這些文件都不需要經過轉譯(成民眾能夠了解的內容)嗎?就像資料取得這件事情,就算我把資料拿去,我能夠怎樣?我能夠說,除非說我改了那個資料,把它改成我想要的,不然的話,資料不就是資料?它不是應該是中性的 ,既然是一個中性的資料 客觀的資料 ,為什麼怕人家知道?除非你這個資料不客觀 ,或者說你這個資料害怕人家去檢視,檢視出裡面的某些問題,那我想這才是問題。我覺得這裡面是有很多結構性的問題,只是這些結構性的問題,並不是因為鐵路高架化才形成的,而是一直以來都存在,然後一直沒有被解決。」
政策透明 公民參與
嘉義市鐵路高架化已箭在弦上,有多少人開始注意到這是值得被討論的議題,而市政府又採取了什麼樣的方式讓政策親近民眾?都市發展計劃中,使民眾參與其中,並且讓計劃公開透明才是關鍵。不管是公共設施或是福利制度的政策,在成為定案之前,應該要有專業者與民眾參與的空間,如此一來才不會落入民眾對公共政策一知半解又無能為力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