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了誰? 學習甚麼?

中正E報
5 min readMay 22, 2019

--

【記者 林佩琪、陳左蓉/中正大學報導】

服務學習一直都是被同學們詬病的畢業門檻之一。一方面是因曾經存在服務完後沒在時限內聽完講座而失效的機制;另一方面則有學生認為服務學習付出許多心力卻無法從中得到任何回饋,不太值得。但對服務單位而言,學生志工的招募,是否真的會帶來正面的影響呢?

片長:7分01秒

學生普遍看法消極

許多大學都將社會服務學習列為畢業門檻之一,而在國立中正大學,同學們必須完成16個小時以上的服務學習時數,並且聽完兩場以上由通識教育中心舉辦的講座,才能順利畢業。對於這樣的畢業門檻規定,同學們是怎麼看的呢?

國立中正大學學生:「沒有(必要),因為就是很多人做那個,可能就是隨便參加活動,混一混就過去了。然後感覺就是,好像跟沒有做是差不多的意思。」

國立中正大學學生:「我覺得它是有助於大學生對於服務學習的心態的調整。但我覺得它不應該是造成我們無法畢業的門檻之一。」

國立中正大學學生:「其實老實說,因為它花費的時間跟精力,在準備活動的部分,是真的太多了。可是就有些人,可能並沒有說特別喜歡跑活動,可是這樣就變成是他們的負擔,或是他就還得額外再去修,就是另外其它的方法去補足這個(服務時數)。」

國立中正大學學生:「我覺得是不用那麼必要,它是很重要沒錯,但沒有重要到要成為一個所有人都必須要學習的一門課。」

服務單位很需要服務學習

薪傳二手書店店長 黃金山:「一對一家教到現在為止,總共已經進入第七年了。第一次要辦這個,差點不成功。(就找到)通識教育中心社會學習輔導。等於是2014年開始跟中正做這個社會學習輔導的合作。一開始(中正學生)就是80個,現在是120個。課業輔導的關鍵,重大因素在老師。這群孩子,你說你是天使,他也是天使,我也是天使,這群孩子不是天使嗎?當然也是,他只不過是落難的天使,是老天爺給他的題目比我們更難,需要更大力量,讓他把這問題解決完了之後,他比我們更厲害。」

再耕園身心障礙者生涯轉銜暨個案管理中心原本預計招募10至15位學生,協助電話問安、身心障礙者家訪等工作,最後卻僅僅招募到一位同學。

再耕園社工師 陳俐亘:「其實我們就是提供資訊給他們(身心障礙者),所以這樣的過程,我們評估是覺得說,透過學生培訓這個部分,可以去讓他們比較簡單地可以去提供這樣的福利諮詢。還有一個社區日間照顧的活動,教保員會帶他們活動,會有一些障礙者,他們可能會比較需要有人去鼓勵,去推動他們多參與這個活動,所以才會需要說,如果志工,他如果願意的話就會安排到樓上去。然後去推動那些身障者,就是鼓勵,在旁邊協助帶那些活動。目前這個就只有招募到一個志工,所以說他來,大部分都是,協助我們電話的這個部分。一直都有在積極地招募,但是大部分的社工來了一天就沒有來了。這(與學校合作)是我們的管道沒有錯,但是也要有人願意來。」

服務學習的緣起

將服務學習課程與講座結合,原是希望能夠有相輔相成的效果,立意良善,卻造成學生們的困擾與反感。校方在與學生溝通後,也在去年進一步放寬限制,不再會因為在時間限制內沒有聽完講座,就不通過畢業門檻,否定了同學們服務過的事實。

國立中正大學通識中心專案人員 江小姐:「校方的立場是想說,大學要培養甚麼樣的人才出來?所以就會朝那個方面去訂定,必修課或是一些,你在畢業前需要完成的事情。課程畢竟還是算,大概只有差不多一半左右的人會去真的修課,那剩下另外一半,就比如說是跟社團活動,或者是校內外單位自己去做服務。那這一半人,他們的一些服務觀念的建立,其實我們原本是希望說,能夠藉由講座,來去幫他們建置這樣的觀念。可是如果要建置這樣的觀念,那勢必就要像類似,比如說服務學習是甚麼,或是服務倫理這類的課程,但是又不可能說每個學期講座,每一場都是辦服務倫理阿,你去外面服務要有甚麼樣的態度。所以我們才會去邀請社會上各個做社會服務或是社會公益的人來演講。那後來也覺得說,其實如果是講座轉換成這樣性質的話,那其實在服務前聽,或是服務後聽,好像其實也沒有那麼重要的,沒有密切的連結。不過還是會希望,同學是在服務的那個學期去聽,這樣子會比較有連結性。」

服務兼顧學習 一舉兩得

或許在制度上還有許多可以改進的地方,對服務單位而言,社會服務學習的制度,確實幫助了這些角落的人們,讓社會需求被滿足,同時打開學生的視野。

國立中正大學數學系 黃同學:「我一直覺得服務學習是那種,就是帶小朋友玩之類的,就是一些,只是為了拿那個時數,就對幫助人沒有太大的實質作用。但是我覺得來這邊之後,我覺得我參加了這個服務,是真的有意義的。所以我覺得服務學習還是有它存在的必要。但是不知道是不是所有課都這樣,如果可以所有課都是來到這邊之後,讓你覺得你的服務是有意義的,那就算一開始不一定是為了服務而來的,就是為了只是拿時數而來的,其實影響也很大。」

也許你曾經疑惑社會服務學習制度究竟服務了誰?會學習到什麼?這些看似無形、不重要的事情,對於這些清寒家庭的孩子,以及身心障礙人士而言,卻是雪中送炭!期待能弭平認知差異,讓服務學習制度真正互惠雙方!

--

--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