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丁唯薰/嘉義大林報導】
孫家榕與創產中心計畫負責人顏維成、計畫研究團隊長庚大學蔡采璇於自家庭院討論、聊天。左起顏維成、孫家榕(中)、蔡采璇(右)。
記者 丁唯薰/攝影
十二月五日下午,孫家庭院有客人登門來訪,桌上話題是最近上林社區欲著手進行的紀錄計畫。計畫結合經濟部嘉義產業創新研發中心以及長庚大學的力量,導入多媒體科技與農業萃取技術,為上林社區的農業歷史添上不容忽視的一筆。
上林社區營造 黃梔子為首
上林社區的梔子花田,目前尚不是梔子花期,可於春夏時來上林花田賞花。
記者 丁唯薰/攝影
黃梔子為傳統中藥植物,有花有果可多方運用,尤其果實拿來做成天然黃色染劑。黃梔子為上林社區的重點作物,早期都是外銷日本,如今黃梔子產業沒落,上林社區重新推動循環經濟,以黃梔子為首,推廣社區的傳統農業以及環境生態維護,除了黃梔子花外,還有桂花、百香果等農作物栽植,在假日會舉行農村生態體驗活動讓社區和想了解農村生態的外界人士可一同參與。此外,上林同時也是荒野保護協會的聯絡處,農業環境和生態做結合,推廣安全用藥跟無毒耕作。
慣型耕作轉友善無毒栽培
現為農家樂商行總兼的孫家榕,曾擔任上林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八年,期間致力於社區總體營造,卸幹之後社區營造的行動卻不曾停歇。近年,在上林社區積極推動無毒農業,孫家榕表示,推無毒農業的原因源自於食安問題。孫說:「現代人不會仔細的去關心自己吃的食物是怎麼來的、怎麼做的,「食農教育」的概念不足是造就食安問題的原因之一。食,就是飲食、選擇食物、了解食物加工;農,就是作物、植物是如何栽種,還有植物的背景,如何去烹調。」藉由友善耕作推動社區食農教育,並舉辦農村體驗活動,以健康的方式、安全的土地為社區創造商機。
青壯勞力缺乏 盼年輕力量協助
於孫家庭院一角的長凳,夕陽餘暉中等待有緣人成座上席。
記者 丁唯薰/攝影
孫家榕表示,有外來技術及資源進上林社區固然歡迎,但最重要的還是希望有年輕一輩的力量協助傳統產業的經營。上林社區人口外移、老化問題嚴重,相當需要年輕人幫助,最直接的協助方式就是勞力,年輕人用體力幫忙社區老人做梔子花、桂花等農作物的採收。目前上林社區保持與南華大學學生的合作,但仍需要更多在地青年加入。
土地與人連結 上林為歷史紀錄
孫家榕(左)、蔡采璇(中)、顏維成(右)。
記者 丁唯薰/攝影
長庚大學工業設計學系副教授兼設計中心主任蔡采璇說:「上林社區的本質價值不在於產業,而是人跟土地。」這次合作計畫不單純只是訪談,而是真實體驗創造在地價值,蔡采璇的研究團隊會以聲音、照片、錄影等多元媒材記錄上林社區,導入科技設計,帶入上林的人文故事。
孫家榕說:「此計畫為上林社區這裡主動爭取的。我們很關心、重視社區未來發展,因此主動連結不同資源,也感謝創產中心願意分享和提供訊息。」此外,計畫內容不單紀錄,同時協助社區農產品研發,發想如何提升農業產值,並協助農業轉型。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區域研發服務處創業創新系統服務組專案經理顏維成也表示,創產中心會提供農產品粹取、產品研發等技術協助,幫助傳統產業的新型產品運用與研發,讓農產品在市場上能更多樣的呈現。
多方投入 社區營造新步伐
上林社區圍欄上的黃槿,目前正值花期,生命力旺盛。
記者 丁唯薰/攝影
社區,是人高度連結的單位,其中擁有資源也相當珍貴,需要很多人的力量共同維護、保存,並傳承永續觀念。上林社區靠著自己的力量為未來努力,並積極爭取更多資源,來自外界的專業團隊也願意投注心力深入社區,提供實質的協助,見證社區營造之路並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