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編技藝傳承 打造傳統竹管屋

中正E報
4 min readNov 28, 2017

--

【記者 林姿妤/嘉義溪口報導】

位於嘉義縣溪口鄉的崙尾天赦竹編發展協會,11月16日邀請社區老師傅,率領協會團隊成員,於社區空地手工建造傳統竹管屋,並開放攝影團隊預約攝影,讓失落的竹編技藝透過一張張美好的照片被記錄下來,同時也聯繫社區感情、傳承竹編技藝。

竹藝沒落 社區創協會保存發展

嘉義縣溪口鄉的天赦社區以竹編技藝立足,在民國五十、六十年代,天赦社區的竹藝產業極為興盛。然而在現代化過程中,竹編製品因為塑膠製品及紙箱的使用普及,逐漸沒落。協會總幹事蔡世緯說:「以前整個社區都會做竹編製品,興盛時期,整個竹編工廠日夜燈火通明,卡車排滿路邊,一車一車的載走竹籃,但是現在沒落了,鄉下沒有工作機會,年輕人自然就出去了。」在民國一百零一年,社區人士在勞動部多元專案開發輔導下,成立嘉義縣崙尾天赦竹編發展協會,一邊經營竹藝工廠,同時致力於保存、發展這項傳統技藝,並舉辦各式各樣的宣傳活動來吸引目光。

協會即為竹編工廠,主要產品為盛裝蔬果的竹籃。

記者 林姿妤/攝影。

重建損壞竹管屋 遊客居民新據點

目前正在建造的竹管屋,未來將展示竹藝品,原本三年前建造的竹管屋,因為無防腐處理而逐漸損壞,協會也計畫將之拆除重新建造,並將空地整理成小型廣場,規劃成遊客或攝影團隊休憩攝影的場所,同時也是社區居民聯絡情感的聚會場地。

協會成員在社區空地打造竹管屋,圖右方為三年前原先蓋設的竹管屋。

記者 林姿妤/攝影。

憂工法失傳 師傅投入重建工程

早年台灣居民經常建造居住的竹管屋,其製作工法逐漸失傳,天赦社區當地高齡八十四歲的蔡火山是整個社區唯一還會做竹管屋的老師傅,依舊健朗的他提到,現在已經沒有人會做竹管屋了,老一輩的人無法帶頭建造,年輕一輩的又不懂整個建造流程,他也是認為這個工法要有人傳承下去,才投入竹管屋的製作。

竹編老師傅蔡火山正身手矯健地在屋頂上釘打底的木片。

記者 林姿妤/攝影。

竹編協會成立 居民重拾傳統技藝

自從竹編協會設立後,天赦社區的居民也逐漸重拾失落已久的技藝,協助建造竹管屋的蔡金對女士自從三年前,便回工廠進行竹編製作,她說:「像這塊(領域)如果沒有像我們這種比較年輕的人去做,一定就會漸漸消失,所以要幫我們的故鄉把這個傳承下去,你看老師傅八十幾歲都在做,所以我們也要努力一點。」

攝影團隊合作 推廣紀錄在地竹藝

攝影團隊預約拍攝的這項服務,已經成為竹編協會的固定服務活動,協會總幹事蔡世緯表示,大約二十年前,竹編工藝逐漸走下坡,當時有攝影人士感嘆產業的沒落,便拍攝了一連串竹編工廠的照片,得了攝影比賽的大獎,一時之間,全台灣的攝影協會都搶著預約拍攝。因此,藉由拍攝來推廣、紀錄這些製作過程,便一直保存至今。直至現在,每周大約有一兩組攝影團隊前來拍攝,成為天赦社區的常客之一。

原先的竹管屋內展示了曾經得獎的攝影作品。

記者 林姿妤/攝影。

竹編相關活動 盼發揚竹藝文化

協會總幹事蔡世緯指出,近幾年協會開始運作,積極辦理一些推廣活動,例如竹編DIY教室、攝影導覽,甚至社區內部也開了竹編研習課程,讓社區居民學習小巧精細的竹編藝品。除了因為這些活動而吸引了更多遊客外,有些離鄉已久的居民逐漸回來探視家鄉,讓沉寂已久的老農村在假日時,有了一些生機。而竹編協會未來打算規劃古老竹藝品展區,讓更多人了解竹編的魅力,也更了解早年的懷舊生活。

--

--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