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創業 不一樣的學習路程

中正E報
Mar 22, 2022

--

【記者 蔡昀潔/中正大學報導】

青年創業在政府政策催化下日趨盛行,然而創業之路往往非平穩順遂,考驗著青年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持之以恆的毅力。中正大學有一群對創業充滿熱情的學生,不論是三五好友一起在學創業,抑或畢業後留在校區服務,這些青年們都勇敢地選擇了不一樣的學習之路。

創業初心:先認識自己

近幾年創業風氣逐漸盛行,年輕人因具有熱忱和衝勁,加上政府鼓勵青創的政策,創業人群愈來愈朝年輕化發展。隨著政府協助青年創業圓夢的制度日趨完善,這股創業風氣也吹進校園,各大專院校設立創新創業育成中心、舉辦創業競賽、提供學生創業補助,讓具有新創潛力的學生有實現想法和創意的機會,改變傳統求學階段僅吸收書本知識的模式,青年學子多了另一種成長的選擇。

國立中正大學外圍一帶,原多為市區餐館進駐,或是由當地居民擺設小吃攤位,近日學生搭上創業風氣,從籌資金、找店面、備食材到正式開幕,大學生也能擁有自己的一間店。談到創業的初心和動機,捲餅店創辦人黃麒峯說,自己喜歡追求「自由」的感覺,選擇創業也是因為想要自由的緣故,他強調,所謂「自由」的意義,並不是單純的「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自由」,而是擁有「不做什麼的自由」。

漢堡店創辦人陳子熙也分享,因為發現自己對現在唸的科系不感興趣,即使修業完畢,畢業後也不會想從事相關工作,「我媽其實一開始蠻不能接受我創業的,畢竟高中也是讀第一志願,但我真的對讀書沒興趣,我覺得我就算出社會還是會創業,是早晚的事。」因為先對自己有充分了解,才能在創業路上全力以赴。

近來創業風氣盛行,中正大學附近增加不少學生開設的餐廳。【記者 蔡昀潔/擷取自店家粉絲專頁】

創業之難:人力與資金

青年創業遇到的問題不乏為人力和資金,尤其對尚未有社會經驗的大學生來說,人脈和經濟來源往往是創業路上最艱難的部分。黃麒峯說:「錢的問題,一開始是用自己的積蓄三萬元買了簡單的設備,稍微有一點成績後,我們也持續在找投資人解決開店的問題,進行募資報告十幾次,但都失敗告終,創業初期要募資幾乎是不太可能成功的事情,除非是家人願意投資。」然而,黃麒峯並沒有因此打退堂鼓,反而更積極修改企劃書尋找投資人,最終成功向一位教授籌得款項,而這筆款項就是現今在中正大學旁開店的的主要來源。

在創業路上,陳子熙也遇到了願意同心協力的夥伴,「他比我細心很多,可以幫我處理很多我沒有想到的事情。」有了夥伴的加入,不僅提升整體做餐效率,「而且我也不可能一個人同時顧煎台跟結帳,一個人就算再強也會有沒顧慮到的地方、沒想清楚的地方,所以遇到對的人很重要。」陳子熙說。

有好夥伴的加入,對事業具有加成的效果。【記者 蔡昀潔/拍攝】

平衡品質與價格 學區餐廳的兩難

以校園周圍為餐廳設立的據點,客群便主要是鎖定學生族群,然而學生普遍有零用錢的預算限制,加上現今處處講求「CP值」,導致學生在餐點選擇上主要重視「百元內能吃得飽」。港式麵食館創辦人曾老闆表示,當初開餐廳的理念就是提供中正大學學生有更多元的選擇,有時候想吃好一點的同學可以不用跑到市區去,然而實際上學生相較吃得好更重視吃得飽,「有種一開始設定方向錯誤的感覺,學生覺得CP值低,但我也覺得薪水低,現在還在抓品質跟價格的平衡,創業發現問題之後改變速度要快。」

同樣以品質為核心理念的老闆黃麒峯說:「我們認為有品質的東西,首先它就必須得是新鮮健康的,第二它必須得是美味的,所以我們犧牲的就是『產品售價』,在售價方面我們一定會比較貴。不過我不認為這是壞事,很多客人整天會找所謂『CP值高』的店家,這是一個社會風氣,但世界上哪可能到處都存在『CP值高』的餐廳呢?」性價比對於在校區創業的學生老闆來說,勢必是未來方向上需調整的難題。

校區創業考量到客群的消費性,兼顧品質的同時也需抓取售價平衡。【記者 蔡昀潔/擷取自店家粉絲專頁】

經驗的累積 在創業中成長

成功的創業並非一蹴可幾,其中的艱辛將化作這群學生老闆們的學習養分,在經驗中成長。黃麒峯說:「創業的過程學到的東西太多太多太多了,但很多都是瑣碎的技能,好比說寫財報、烹飪、寫企劃書、人資管理、演講等。」至於鼓勵的話,「我沒有什麼可以分享給大家的,希望大家可以活得幸福。如果你是需要鼓勵的人,那建議不要創業,我並不是在勸大家不要創業,我想講的意思是,創業家如果沒有足夠強大的心理素質,那只會很痛苦,因為創業的過程中,你需要一直規劃未來,而且這個世界會一直打斷你的規劃。」黃麒峯也補充,有時候加入一個你喜歡的團隊,跟著你信任的人一起成長,也是另一個很好的選項。

--

--

No responses yet